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之二
2013-07-01 13:34: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形势:在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得到苏联和欧亚各人...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形势:在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得到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仇视和恐惧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们对我国的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实行包围,而且还指使和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对大陆进行骚扰、破坏,妄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在国内,国民党反对派残余军事力量还盘踞着西南、华南的一些省份和台湾省及沿海岛屿,国民党在大陆遗留下来的土匪、特务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还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企业颠覆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全国约有3 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进行。经济上,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混乱,工厂停工停产,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失业,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另外,由于战争还在继续,军费开支浩大,全国有九百多万军政公职人员需要负担,财政开支猛增,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十分严重。不法资产家又乘机囤积居奇,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和财政经济的困难。总之,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上的困难很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消灭残余反动势力,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意义: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于当前的革命和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领。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首先,通过集体合作化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其次,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所设想的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
(二)党的八大的历史功绩
1956年9月召开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八大,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展开。
第一,大会正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大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三,大会提出,必须进一步健全和改进国家政治生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严重失误,集中表现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的“大跃进”活动和人民公社运动。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影响:由于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严重损坏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有秩序和内部比例关系,从而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和紧张局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由于在1959年7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 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使“左”倾冒进思想再度升温,使错误更加发展并且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1961年1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缩小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的规模;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协调各行各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增加轻工业生产,尽可能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届九中全会的召开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有计划的调整阶段。
2、为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党中央于1962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和团结全党同志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1、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标志着党在政治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2、1963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9月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这两个文件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3、1964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刘少奇主持修改后的《后十条》,对形势估计更加严重。
4、1965年1月, 中共中央发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这就为“文化大革命”中把阶级斗争矛头指向党的各级领导核心提供了依据。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左”的错误也发展起来。
5、1965年11月,在江青、张春桥秘密策划下,《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序幕和舆论准备。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什么叫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经验教训,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彻底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不应该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而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解决。
第二,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不容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的组织和群众之上。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决不能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在任何范围内重演。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形势:在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得到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仇视和恐惧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们对我国的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实行包围,而且还指使和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对大陆进行骚扰、破坏,妄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在国内,国民党反对派残余军事力量还盘踞着西南、华南的一些省份和台湾省及沿海岛屿,国民党在大陆遗留下来的土匪、特务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还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企业颠覆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全国约有3 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进行。经济上,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混乱,工厂停工停产,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失业,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另外,由于战争还在继续,军费开支浩大,全国有九百多万军政公职人员需要负担,财政开支猛增,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十分严重。不法资产家又乘机囤积居奇,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和财政经济的困难。总之,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上的困难很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消灭残余反动势力,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意义: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于当前的革命和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领。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首先,通过集体合作化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其次,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所设想的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
(二)党的八大的历史功绩
1956年9月召开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八大,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展开。
第一,大会正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大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三,大会提出,必须进一步健全和改进国家政治生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严重失误,集中表现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的“大跃进”活动和人民公社运动。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影响:由于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严重损坏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有秩序和内部比例关系,从而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和紧张局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由于在1959年7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 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使“左”倾冒进思想再度升温,使错误更加发展并且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1961年1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缩小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的规模;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协调各行各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增加轻工业生产,尽可能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届九中全会的召开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有计划的调整阶段。
2、为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党中央于1962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和团结全党同志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1、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标志着党在政治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2、1963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9月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这两个文件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3、1964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刘少奇主持修改后的《后十条》,对形势估计更加严重。
4、1965年1月, 中共中央发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这就为“文化大革命”中把阶级斗争矛头指向党的各级领导核心提供了依据。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左”的错误也发展起来。
5、1965年11月,在江青、张春桥秘密策划下,《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序幕和舆论准备。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什么叫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经验教训,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彻底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不应该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而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解决。
第二,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不容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的组织和群众之上。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决不能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在任何范围内重演。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之一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之三